關鍵字:
大會最新消息
 
 

【空間新主張】系列專題 │ 黃湘娟:台灣「室內設計」過去與未來

台灣「室內設計」發展史從萌芽到成長,伊始於台北市民生西路的「波麗路」餐廳,迄今不過80多年。《室內》雜誌前總編輯黃湘娟表示,若以20年為一個階段,至今不過歷經四個進化時期,而今迎接第五個20年,肯定得交棒年輕一代的台灣設計師去創造與定義。

黃湘娟對台灣室內設計的探究投入頗多心力,她說,在1970年之前,並沒有專業的空間媒體平台報導或記錄可供參考。更何況空間本身往往因時間久遠,或不符合階段所需,被拆除是不可逆的命運,這也造成了後人取證上的困難。

黃湘娟娓娓道來台灣室內設計的過去與未來,訴說著室內設計在台灣發展的縮影。

(一)第一個20年(1940-1960)
上世紀50年代,前輩們從事設計的方法和心態是非常就地取材的,而且其走向與美術思潮關係密切,他們重視感性、本能、通俗。從迄今仍健在的兩個案例--「波麗路」餐廳和「明星」咖啡廳,可以略窺端倪。

.台北市民生西路的波麗路餐廳,開業於1934年。第一代主人廖水來是音樂、藝術的愛好者,開幕時就吸引許多文人雅士光臨,如台灣美術界前輩楊三郎、廖繼春,都是波麗路常客。廖老闆甚至在餐廳牆上掛幾塊畫布,供大師們即席揮毫。數年後室內改裝則委請當時知名畫家顏雲連設計,如今還保留在天花板上的「天上雲彩」,就是顏老的傑作。

.1949年,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,一批提供政府航空技術支援的俄國人也隨著來台,因為生活習慣不同,簡楷錐先生幫助他們在台北市武昌街開設「明星麵包店」,並在二樓設置咖啡廳,空間陳設走歐式風格。後來俄國人陸續離台,1960年,明星咖啡由簡楷錐先生接手,開啟了它的美好年代,許多知名人物如黃春明、林懷民、李梅樹、顏水龍、張毅、侯孝賢,以及樓下擺書攤的詩人周夢蝶等,都是常客,可說是一部藝文沙龍的見證史。

(二)第二個20年(1960-1980)
1975年,台北房屋公司為了促銷「台中東海花園別墅案」而耗資新台幣1,300萬元,邀請23位本土與海外歸國的室內設計師,以東海花園別墅為標的,設計了23戶實品屋,命為「第一屆室內設計大展」。之後,北屋出版公司將展出的作品彙編成《室內設計名家大展》一書,是台灣第一本、以設計師作品為主而製作出版的專輯,是一件值得列入室內設計史頁的事件。此活動建立了室內設計專業門檻,並催生了三位明星,即梁敏川、譚國良,以及姚仁祿。

(三) 第三個20年(1980-2000)。第一波設計新浪潮
透析台灣室內設計演進脈絡,1980-2000年,這20年可以說是最甚深微妙的「換骨」時光,各種革命性事件次第出現。

.1985年,第一個「室內設計系」於私立中原大學成立。緊接著實踐大學也設立了「室內空間設計系」。此後,台灣從南到北,大學裡皆附設「室內設計系」,而室內設計也從「隱學」變成了「顯學」。

.1985年前後,咖啡空間正在流行「闇黑」樣式,室內不見天日,內裝材料大多是墨鏡、絨布、玻璃等。登琨艷設計的「舊情綿綿」系列,完全捨棄這些素材而代之以木板、石頭、磚頭等,並且空間是明亮的、挑高的,以雕塑般的樓梯作為上下樓層的連結,造成革命性的轟動,也改變了商空間在設計與使用上「回歸空間本質」的重要觀念。

.創立於1989年的「誠品書店」,不僅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一,甚至它還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外溢。「誠品」的魅力在於它每間店都是以一種精簡中有著「書與人」互動的美學形式來呈現,其所導入的「書店博物館或書店美術館」概念,昇華了空間人文層級。

.1992年,聯邦建設公司耗資新台幣4,000萬元,以台北東湖瓏山林12戶實品屋為主題,協辦方是《室內》雜誌,共同邀請學成歸國和本土精英12位,設計並執行這個實品屋大秀--「室內空間展」。此大展催生了幾位明星,如杜文正、林馬克、姚政仲、胡碩峯、楊岸。甚至,幾位年輕人所採用的「極簡主義」(Minimalism)手法,創造出一波「設計新浪潮」,深刻影響了台灣空間美學,迄今28年。

.台灣早期小型住宅的照明大多包給水電工。縱然是大型旅館、商空間,也不過是委請燈飾店來處理,如1980年代的「蘭克斯燈飾店」就包攬了不少大型工程。1990年開始,陸續出現學有專精的照明設計師回歸,如姚仁恭、林大為,以及袁宗南等,他們成功引領大眾認知「照明是一門專業」。

(四)第四個20年(2000-2020)
2007年,姚政仲獲選為CSID理事長後,遂即組成執行團隊,包括籌措經費、策劃活動、展覽、出版等,TID Award終於在姚先生堅決要把「台灣設計的價值和原創性突顯出來」的願望之下順利成形。TID Award讓兩岸三地各種不同的獎項遍地開花。但是,這13年來,台灣室內設計似乎也走到一個同質性甚高的胡同中,後續有待時間沉澱與觀察。

(五)第五個20年(2020-2040)
室內設計即生活設計,是一種融合了理性和感性的工作。因此,個人的美學品味以及文化素養,對工作的表現影響甚大。而素養不是僅止於讀書,生活經驗的豐富與貧乏,體會之深刻或膚淺,必然在設計中反映出來。

 

「如何塑造近現代的空間美學形式?」其實,台灣現正處於摸索、爭辯、轉變的階段,也許經過百年才會出現答案。但是,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,文化風貌絕對是從生活之中自然漸進而形成的,刻意追求不可得。今年由薈設計策劃的「20x20空間新主張」將搭上11月12-15日「2020台北國際建材家具大展」的展出航程,期待締造出「第二波設計新浪潮」。

• 相關檔案:
• 相關連結: 報導原文

 

指導單位:經濟部、內政部、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
主辦單位:台灣省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、聯合報系經濟日報
協辦單位:International WELL Building Institute™(國際WELL 建築研究院™)、中華民國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、日本木材輸出振興協會、台北市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、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、台灣區合板製造輸出業同業公會、台灣區家具工業同業公會、台灣區照明燈具輸出業同業公會、台灣區鐘錶工業同業公會、台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、台灣塗料工業同業公會、台灣機能水協會、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建築經營協會、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、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、新北市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 (以上依筆劃排序)
贊助單位:經濟部國際貿易局、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
        
本國際展覽榮獲經濟部國際貿易局「推動國際會議及展覽在臺辦理計畫」補助
 
本展為專業展,平日展示期間,12歲以下孩童謝絕入場。
The children  under 12 years old are prohibited for admission on weekdays.
參觀登記
經濟日報著作權所有 © Economic Daily News. All Rights Reserved.